电镀与精饰 /oa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1汽车减震器杆高速硬铬电镀效果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 汽车减震器杆是悬架减振器的核心零件之一,它连接着减震器的上下两个腔室,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汽车减震器杆在恶劣的工况下工作时,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导致活塞杆的强度、挠度和疲劳失效等问题。为了提高整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汽车减震器杆高速硬铬电镀效果展开了研究。经过预热、阳极活化、冲击电镀和正常电镀等工序,对除油后的试件进行高速硬铬电镀。然后将试件放置在烘箱内,设定时间与温度分别为190 ℃和12 h,完成试件除氢。利用相应设备测试试件的镀层厚度、维氏硬度与耐磨损性等。结果表明:采用B组参数进行高速硬铬电镀,得到的镀层厚度达到22.8 μm,显微硬度高达920 HV,且磨损失重较小(3.5±0.2) mg,表明该镀层具有较好的物理屏障和抵抗腐蚀介质渗透的能力。随着电镀时间的增加,镀层厚度也随之提升,镀层的沉积速率保持在1.5 μm/min左右;除氢前后的试件镀层的维氏硬度分别为730 HV01和800 HV01;试件镀层的摩擦系数在摩擦磨损17 min后达到0.35左右,并在到达20 mim后维持稳定状态。通过测试结果验证所制备的试件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1 6 839701 张卫民,王天钦,牛继高,杨 勇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2电参数对合金镀铁基体表面活化均匀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 在发动机曲轴轴颈表面制备铁基合金镀层时,镀层与曲轴基体表面的结合强度是制约镀层发挥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在电镀初始阶段,曲轴基体表面是否得到有效均匀活化是影响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关键因素。铁基镍钴合金镀铁液中,NiCl2·6H2O和CoCl2·6H2O浓度分别为80 g/L及30 g/L,镀液相对质量密度1.22~1.23,镀液温度40 ℃~50 ℃,镀液pH值0.6~0.7。在保持阴阳极面积匹配、电极距离和活化时间等工艺规范相同的条件下,通过调整正负向电压和电流密度进行电化学活化处理,对采用不同电压差和电流密度进行活化后的轴颈表面状态及制备的镀层金相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正向电压5 V,正向电压比负向电压高出0.2 V,电流密度取5 A/dm2时,活化处理3 min,基体表面可实现有效均匀活化,活化处理后制备的镀层与基体界面无缺陷,获得了高结合强度的沉积层。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7 12 1028257 刘勇,董文仲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3封孔处理对建筑铝材复合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3 以常用建筑铝材—6061铝合金作为基体,在添加PTFE乳液的电解液中制备复合阳极氧化膜,然后分别采用锆盐溶液、锂盐溶液对复合阳极氧化膜进行封孔处理,并与沸腾去离子水和镍盐溶液的封孔效果作比较。结果表明:复合阳极氧化膜在不同溶液中封孔处理后表面致密性都好于未封孔复合阳极氧化膜,耐蚀性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厚度未增加。锂盐溶液封孔后复合阳极氧化膜表面致密性良好,主要成分为Al、O、S、C、F和Li元素,其质量损失和腐蚀速率仅为28.74 mg/dm2和1.04×10?3 mm/a ,腐蚀电流密度(9.52×10?8 A/cm 2)较未封孔复合阳极氧化膜的降低幅度接近一个数量级,表现出优异耐蚀性。在锂盐溶液封孔过程中会发生反应生成水合氧化铝、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锂等物质,协同作用起到更好的双重封孔效果,有效的抑制腐蚀介质腐蚀并降低腐蚀速率,因而锂盐溶液封孔后复合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好于沸腾去离子水、镍盐溶液或锆盐溶液封孔后复合阳极氧化膜。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7 12 1154055 刘艳芬,陈昭怡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4微晶与粗晶磷铜球阳极组织结构及电化学溶解性能比较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4 酸性镀铜工艺在印刷电路板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磷铜阳极是酸性镀铜的重要原料,其成分和组织结构对镀铜溶液和镀铜层的质量与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种商用的磷铜球,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波谱仪等对其成分和组织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磷铜球在典型酸性镀铜溶液中的电化学溶解行为。研究表明,微晶磷铜球相比于粗晶磷铜球,晶粒尺寸要小一个数量级,且具有更加均匀细密的磷元素分布状态。在阳极极化和恒电流极化状态下,微晶磷铜球的溶解活性均要更高。而在不受极化影响的自溶解状态下,其溶解趋势和溶解速率均更低,有利于镀液成分的稳定。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20 25 2036334 毛海娜,张清龙,赵一杭,白辰兴,郭永年,王贵平,柳建东,雷顺玲,王云香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5Q390E钢表面锰系复合磷化膜在中高温环境中的耐磨性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5 采用浸渍法在Q390E钢表面制备掺杂自润滑聚四氟乙烯颗粒的锰系复合磷化膜,并借助扫描电镜、摩擦磨损试验机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研究锰系复合磷化膜在中高温环境中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锰系复合磷化膜完全覆盖Q390E钢且具有良好致密性,其晶粒表面及晶粒间隙处附着和填充许多PTFE颗粒。随着环境温度从150 ℃升至300 ℃,锰系复合磷化膜表面磨损程度加重,平均摩擦系数从0.50增至0.55,磨痕开口处宽度从210 μm增至390 μm,磨痕最大深度从4.2 μm增至6.9 μm,磨痕截面面积相应的从415 μm2增至1 340 μm2。但处在相同环境中,锰系复合磷化膜的耐磨性能明显好于Q390E钢。锰系复合磷化膜中掺杂许多PTFE颗粒呈分散状态,PTFE颗粒转移到摩擦界面能有效发挥减摩作用,减轻锰系复合磷化膜表面磨损程度,因而锰系复合磷化膜在中高温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26 32 1153856 张思婉,张聪正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6盐雾环境下6061-T6铝合金腐蚀疲劳失效机理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6 结构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交变载荷和腐蚀因素的影响,会加快其腐蚀疲劳失效过程,大幅缩短其服役寿命。本文针对6061-T6铝合金,通过盐雾环境下的腐蚀疲劳试验,结合微观形貌观测、元素成分分析、晶粒结构表征等方法,研究盐雾浓度以及加载频率对其腐蚀疲劳性能的影响,分析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在3.5 wt.%~5.0 wt.%盐雾浓度区间,材料的疲劳寿命下降了52.43 %~66.32 %,在低浓度区间,腐蚀产物和NaCl结晶颗粒阻塞裂纹尖端延缓裂纹扩展速率,材料疲劳寿命呈上升趋势;随着盐雾浓度进一步升高,腐蚀反应速率加快,试样表面腐蚀加重,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加剧了裂纹源形成,材料疲劳寿命逐渐下降。在3.5 wt.%盐雾环境中,加载频率从5 Hz上升至10 Hz,增加了材料的位错密度,促进腐蚀介质渗透,加快了腐蚀进程,导致材料腐蚀疲劳寿命下降了15.13 %。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33 41 1794816 王飞,宋 奕,何佰毅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7HEDP体系无氰镀铜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7 采用羟基乙叉二膦酸体系的无氰镀铜槽液在30CrMnSiA基体上沉积镀铜层,研究了电流密度、槽液温度和铜离子浓度对沉积速率、分散能力和镀层结合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温度对光亮区电流密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无氰镀铜和氰化镀铜在氢脆性能和疲劳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镀层沉积速率和电流密度、电镀温度和铜离子浓度呈正相关。在正交试验参数范围内,电流密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最后是铜离子浓度;在正交试验的参数范围内,电流密度对镀液分散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最后是铜离子浓度;HEDP电镀铜的电流效率在电流密度2 A/dm2时达到了最大值;随着镀液温度升高,光亮区域范围的电流密度逐渐增大,温度为65 ℃时,半光亮区域的电流密度上限可达4.5 A/dm2;无氰镀铜和氰化镀铜对基材的氢脆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影响几乎一致,在可接受范围内。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42 49 1277088 高晓颖,王浩军,周雁文,孟保利,杨 蕾,黄闻喜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8热基镀锌脱锌缺陷分析及控制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8 热基镀锌超厚规格生产中,频发折弯脱锌缺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脱锌产生的机理,发现抑制层位置存在氧元素富集现象;并根据6σ的方法筛选出产生脱锌的关键因子主要为炉压波动和热值波动。对关键因子深入分析,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Fluent软件,模拟炉内快冷气体流场,模拟结果显示调整快冷喷嘴角度和吸风口位置可改善炉压波动;通过上述两点改善,实现了辊室炉压从最低0 Pa提高至100 Pa。针对热值波动范围3 550~4 150 kcal·N?1·m?3的问题,根据焦炉煤气热值测量值,建立天然气的与焦炉煤气混合比的计算模型,实现了焦炉煤气热值稳定至(4 060±100) kcal·N?1·m?3。经以上措施有效解决了热基镀锌超厚规格带钢脱锌缺陷,脱锌废品率由0.285%降低至0.013%,对其它卧式退火炉控制该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50 57 1494231 张富明,任志超,张秋生,贾 博,李 新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09不同镀层对碳钢电力接地体的防护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9 以碳钢作为基体模拟电力接地体,采用电沉积工艺在碳钢表面分别制备Zn镀层、Zn-Ni合金镀层、Zn-Ni-P合金镀层、Zn-Ni-P/SiO2复合镀层,并研究不同镀层的形貌、物相、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以及在土壤模拟液中对碳钢的防护性能。结果表明:Zn-Ni合金镀层、Zn-Ni-P合金镀层和Zn-Ni-P/SiO2复合镀层的导电性能都符合要求并且物相相同,含有单质Zn相、N5Zn21相和Ni3Zn22相,但它们在土壤模拟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以及对碳钢的防护性能存在差异。Zn-Ni-P/SiO2复合镀层在土壤模拟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好于Zn镀层、Zn-Ni合金镀层和Zn-Ni-P合金镀层,对碳钢的防护效率接近99%,主要归因于Zn-Ni-P/SiO2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致密性能有效阻隔腐蚀介质,加之复合镀层中掺杂着SiO2颗粒呈分散状态能增大腐蚀阻力并减弱电偶腐蚀效应,因而对碳钢电力接地体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58 65 1345794 郝越邦,钱晓龙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0热镀锌丝调直开裂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0 低碳热镀锌钢丝是金属制品领域的重要产品。通过对开裂现象的宏观形貌和显微组织的观察,本论文对低碳热浸镀锌钢丝调直开裂现象进行原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丝开裂的主要原因是镀层中锌铁合金层过厚及调直压力过大。为此,实验研究中系统调整了热镀锌生产工艺及镀后冷却工艺,将镀层中的合金层厚度控制在10~15 μm范围;同时,调整了调直机轮型、距离等工艺参数。调整工艺后加工的低碳热浸镀锌钢丝未出现开裂现象。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66 70 912331 宫明江,王占学,于茂来,刘智贤,边凤岚,李艳伟,边福林,杜庆新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1基于轻量化深度学习的热浸镀Zn-Al-Mg镀层腐蚀强度检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1 热浸镀Zn-Al-Mg镀层腐蚀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腐蚀物质,导致表面图像包含锈斑、划痕、油污等大量的噪声和干扰信息,以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检测方法会陷入复杂的循环迭代过程,效率过低。为了提升热浸镀Zn-Al-Mg镀层腐蚀强度检测的精确性、效率及降低计算资源消耗,提出基于轻量化深度学习的热浸镀Zn-Al-Mg镀层腐蚀强度检测方法。采用提升小波技术设计自适应提升机制,利用提升小波的多尺度分析和去噪能力,对腐蚀钢板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更清晰的腐蚀特征。将自适应提升机制嵌入到卷积神经网络的初始层级,构建卷积神经网络-ALS镀层腐蚀强度检测模型。为了进一步降低检测的复杂性,利用时延约束下的模型轻量化方法对构建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通过求解轻量化模型,实现热浸镀Zn-Al-Mg镀层腐蚀强度检测。测试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对于较小及微小的腐蚀情况的强度检测准确,显著减少了实施轻量化处理后的镀层腐蚀强度检测模型在各个数据量下的推理时延。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71 77 1057073 李 丹,付国帅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2镀铜工艺对银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2 针对高压电器用铝合金类零部件在服役过程中易发生腐蚀的现象,采用电镀工艺在6063铝合金表面制备银镀层,对中间铜镀层、预镀银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耐蚀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镀铜工艺对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层致密度与耐蚀性能呈正比;低浓度镀铜溶液条件下,镀层致密度及耐蚀性能得到了提升;镀液中的杂质会影响镀层沉积的致密度,导致耐蚀性能降低;镀液添加剂对镀层致密度及耐蚀性能无明显改变。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78 82 831433 李闪光,李晓征,路亚娟,沈 晓,张红军,张怀垒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3杂质铜离子对300M超高强度钢无氰电镀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3 无氰电镀镉钛工艺在航空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镉钛镀液容易引入杂质铜离子,进而致使镀液呈现红色。为深度探究杂质铜离子带来的影响,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测试镀液的阴极过程,借助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以及 X 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的微观结构予以了分析,运用塔菲尔曲线剖析了镀层的耐蚀性,并且通过渗氢曲线和钛含量测试解析了镀层的抗氢脆性能。其结果显示:杂质铜离子会让镀层表面趋向粗糙,一旦镀液中的杂质铜离子浓度超出 0.078 g/L ,镀层的晶粒尺寸就会增大,镀层中的钛含量降低,镀层的耐蚀性会陡然下降,抗渗氢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83 89 1787462 谌 宏,吴 煜,王春霞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4脲醛-环氧树脂自修复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4 为解决传统涂层在环境中长期使用失效导致金属腐蚀的问题,研究了带有自修复性能的智能涂层。将尿素与甲醛作为壁材,环氧树脂E51作为芯材合成脲醛-环氧树脂微胶囊,使用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得到疏水自修复微胶囊;将其加入到涂层中即可制备出具有疏水自修复功能的智能涂层。结果表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微观形貌,发现微胶囊表面呈现不光滑的球体;通过接触角实验测试智能涂层与普通有机涂层接触角角度,发现智能涂层接触角远大于普通有机涂层接触角,证明其有疏水性;通过电化学测试、盐雾试验测试其耐腐蚀性能与自修复性能,实验表明智能涂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且可完成自修复功能。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90 95 1425849 邴嘉辉,张书弟,董家麟,马嘉成,卫新雅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5 #160电弧离子镀铬涂层对钢1 000 ℃氧化行为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5 为了提高身管钢表面的耐高温氧化性能,采用电弧离子镀层技术在身管钢表面沉积Cr涂层,研究了1 000 ℃时Cr涂层对身管钢的防护能力。利用纳米压痕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量色散光谱仪对身管钢及Cr涂层的力学性能、微观形貌、物相组织和元素成分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 000 ℃,身管钢的氧化物膜发生开裂、剥落、分层现象,Cr涂层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Cr涂层氧化膜的厚度远低于身管钢,Cr涂层的高温防护效果明显优于身管钢。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96 100 1123184 孙慧贤,卢旭东,迟百城,郭策安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6添加剂对TA12钛合金化学铣切性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6 为了改善钛合金化铣表面性能,在化铣液中加入添加剂,研究添加剂对化铣表面粗糙度、浸蚀比、化铣腐蚀速度及氢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复配添加剂的TA12钛合金化铣液中化铣时,TA12钛合金的化铣腐蚀速度为20~23 μm/min、表面粗糙度值为0.422 μm、浸蚀比值波动幅度为0.095,波动幅度较无添加剂明显降低,同时化铣面的含氢量也显著降低。因此,在TA12钛合金化铣液中,添加复配型添加剂能有效提高化铣表面质量,不会引起氢脆,且有利于深化铣的过程控制。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101 106 4189956 陈俊豪,刘 刚,王帅星,杜 楠 doi: 10.3969/j.issn.1001-3849.2025.04.017功能性添加剂组合对水基金属加工液抗菌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7 针对水基金属加工液容易产生细菌从而导致加工液失效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种功能性添加剂对金属加工液抑菌性的影响。将现场取回的已失效加工液进行扩菌培养,采用测菌片测试菌数含量,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被抑制情况,对比了多种添加剂及其复配组合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5% BA、3% DCHA与2% MBM三种添加剂复配的抑菌效果最佳,由于特种胺与硼酸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加工液体系的抗菌性能。通过分析各类添加剂的抑菌机理,探讨了添加剂复配后产生的协同效应,得出不同类型添加剂的有效组合对增强加工液的抗菌性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04月30 00:00 2025年04 107 112 1048480 周方旭,李广宇